管中窥豹的成语故事


管中窥豹

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

基本解释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;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。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;只是片面了解。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。

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方正》:“此郎亦管中窥豹,时见一斑。”


管中窥豹的典故

王献之,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,十分聪明。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,与父亲并称“二王”。

有一天,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。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,说上几句行内话。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:“此郎亦管中窥豹,时见一斑!”

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,不禁大愤,说道:“远惭荀奉倩,近愧刘真长。”就甩开袖子走了(遂拂袖而去)。

管中窥豹”、“拂袖而去”二成语皆出于此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管中窥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 明·沈璟《义侠记·除凶》:“他自要去送性命,干俺甚事,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。”
拨云见日 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二折:“我投至的见了爷爷,就是拨云见日,昏镜重磨。”
出师无名 《新唐书·东夷传·高丽》:“莫离支杀君,虐用其下如檴阱,怨痛溢道,我出师无名哉?”
齐头并进 周恩来《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实事求是,循序前进,齐头并进,迎头赶上。”
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乎!’”
颠沛流离 宋 张世南《游宦纪闻》第九卷:“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,保有之难也,而共振显之。”
当仁不让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
绊脚石 毛泽东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》:“至于蒋介石呢,他消极抗战,积极反共,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。”
兵微将寡 元 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一折:“他兄弟虽多,兵微将寡。”
立地书橱 《宋史·吴时传》:“每于为文,未尝属稿,落笔已成,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