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模作样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故意装样子作姿态。形容做作;不自然。
出处元 无名氏《冻苏秦》:“也不问别来无恙,放下一张饭床,上面都没摆当,冷酒冷汤,着咱如何近傍,百般装模作样。”
例子巴金《探索集 说真话》:“可是我看见他装模作样毫不红脸,我心里真不好受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zhuāng mú zuò yàng
注音ㄓㄨㄤ ㄇㄨˊ ㄗㄨㄛˋ 一ㄤˋ
繁体裝模作様
正音“模”,不能读作“mú”。
感情装模作样是贬义词。
用法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
辨形“模”,不能写作“摸”。
辨析(一)装模作样和“装腔作势”;都有“故意做出姿态”的意思;但装模作样偏重在虚假和不真实;含有“装样子;借以欺人”的意思;“装腔作势”偏重在以某种身份、地位、架势来吓唬人或引人注意;可用于说话、文章、表演等方面。(二)见“矫揉造作”。
歇后语王瞎子看告示;无病呻吟;瞎子看书
谜语翻砂;锻造工;巫术下神;翻砂之前
近义词装腔作势、无病呻吟、矫柔造作
反义词本来面目
英语strike an attitude
俄语манерничать(делать вид)
日语もったいぶる
德语sich affektiert benehmen(sich aufspielen)
法语disposé(affecté)
字义分解
推荐成语
- 乘风破浪(意思解释)
- 横眉冷对千夫指(意思解释)
- 人才济济(意思解释)
- 自怨自艾(意思解释)
- 门当户对(意思解释)
- 鉴影度形(意思解释)
- 穷乡僻壤(意思解释)
- 赶尽杀绝(意思解释)
- 高步阔视(意思解释)
- 来踪去迹(意思解释)
- 仰屋著书(意思解释)
- 安于现状(意思解释)
- 蝶粉蜂黄(意思解释)
- 仁义道德(意思解释)
- 成竹在胸(意思解释)
- 倒冠落佩(意思解释)
- 一哄而起(意思解释)
- 反面无情(意思解释)
- 行不顾言(意思解释)
- 走南闯北(意思解释)
- 室徒四壁(意思解释)
- 螓首蛾眉(意思解释)
- 举世无敌(意思解释)
- 将功折罪(意思解释)
- 空话连篇(意思解释)
- 忙不择价(意思解释)
- 打退堂鼓(意思解释)
- 匪夷所思(意思解释)
- 奋起直追(意思解释)
- 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(意思解释)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捻神捻鬼 |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。 |
谨小慎微 |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;形容非常谨慎。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;流于畏缩。 |
太岁头上动土 |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。 |
荒淫无耻 | 荒淫:贪酒好色。生活糜烂;不知羞耻。 |
奇才异能 | 奇:少见的;异:特别的。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。 |
材轻德薄 | 指才德疏浅。有时用为谦词。 |
功成名就 | 功:功业。就:达到。功绩取得了,名声也有了。 |
目不转睛 | 睛:眼珠。眼睛不眨;眼珠不转地盯着看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;看得出神。 |
飞檐走壁 |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,能够跳上房檐,越过墙壁。 |
火烛银花 | 犹火树银花。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。 |
经纬天地 | 经:丝织品的直线;纬:丝织品的横线。形容人的才能极大,能经营天下,治理国政。 |
绘声绘影 |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。 |
生公说法 | 生公:晋末高僧竺道生,世称生公。竺道生解说佛法,能使顽石点头。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,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。 |
胜友如云 | 胜友:良友。许多良友聚集一处。 |
便还就孤 | 就撤回到我这里.。 |
礼坏乐缺 | 礼:社会道德、行为的规范;乐:教化的规范;缺:残破,废缺。形容社会纲纪紊乱,动荡不安。 |
卑鄙龌龊 | 龌龊:肮脏。品行恶劣下流。 |
切树倒根 | 比喻彻底。 |
图穷匕见 |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。穷:尽;匕:匕首;短剑。 |
雅俗共赏 | 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“雅人”;把没文化的人称“俗人”;赏:欣赏。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。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为各种人所接受。 |
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| 鸳鸯:鸟名,比喻夫妻。乔太守审理案件时将错就错,乱点鸳鸯,将三对夫妻相互错配。比喻胡乱指挥。 |
举目无亲 | 举目:抬头看。抬头张望;没有一个亲人。形容人生地疏、孤独无依。 |
大势所趋 | 大势:总体局势;趋:向、往。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。 |
饿殍满道 | 殍:饿死的人。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。形容饥荒灾祸严重,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。 |
流风馀俗 | 遗留的风气、习俗。 |
搬弄是非 | 搬弄:挑拨;是非:指口舌纷争。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;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。 |
满天飞 | 形容到处都是。亦作“满空飞”。 |
角巾东路 | 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尝与从弟琇书曰:‘既定边事,当角巾东路,归故里,为容棺之墟。’”意谓辞官退隐,登东归之路。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