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ǎnghuì

养晦


拼音yǎng huì
注音一ㄤˇ ㄏㄨㄟˋ

繁体養晦

养晦

词语解释

养晦[ yǎng huì ]

⒈  谓隐居匿迹。语本《诗·周颂·酌》:“于铄王师,遵养时晦。”朱熹集传:“言其初有于铄之师而不用,退自循养,与时俱晦。”

引证解释

⒈  谓隐居匿迹。

语本《诗·周颂·酌》:“於鑠王师,遵养时晦。”
朱熹 集传:“言其初有於鑠之师而不用,退自循养,与时俱晦。”
《宋史·邢恕传》:“公著 荐於朝,得崇文院校书; 王安石 亦爱之,因宾客喻意,使养晦以待用, 恕 不能从。”
明 无名氏 《鸣凤记·邹林游学》:“门题凤字承留恋,且须养晦林泉。”
郑观应 《<盛世危言>初刊自序》:“自顾年老才庸,粗知《易》理,亦急拟独善潜修,韜光养晦。”

国语辞典

养晦[ yǎng huì ]

⒈  语本指隐居匿迹以待时机。

《诗经·周颂·酌》:「于铄王师,遵养时晦。」
《宋史·卷四七一·奸臣传一·邢恕传》:「王安石亦爱之,因宾客谕意,使养晦以待用,恕不能从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养晦"的意思解释、养晦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韬光养晦只是权宜之计,不是大道王道,只可适可而止,不知权变,死抱着不放,只会造成国家利益更加重大的损失,自身形象的日益贬斥。

2.是韬光养晦,报仇雪恨?还是一念成魔,率众万千?一珠一笛两柄剑,一生繁荣一身闲。

3.还是韬光养晦,如袁世凯般做一个窃国大盗、抑或是抓住历史的机遇当一个艰难的改革者?百炼成钢,知耻后勇,只有以血淬剑,才能再造中华。

4.冷静观察、稳住阵脚、沉着应付、韬光养晦、有所作为。

5.现在很多中国人仍然有一种“弱国心态”。具体表现就是,把自己夸大,对于别人的赞扬或者批评非常介意。而这些恰恰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。中国人在遇到国际纠纷时,应该表现得冷静一些,有大志的人才能真正韬光养晦。

6.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,积累了大量的知识。

7.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,积累了大量的知识。

8.现在很多中国人仍然有一种“弱国心态”。具体表现就是,把自己夸大,对于别人的赞扬或者批评非常介意。而这些恰恰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。中国人在遇到国际纠纷时,应该表现得冷静一些,有大志的人才能真正韬光养晦。

9.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:丧权辱国,闭关自守,韬光养晦,为国争光,精忠报国。

10.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,在春秋争霸之战中,一鸣惊人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